在兒子剛出生時,房東太太送了我們一堆小孩的玩具,其中有個東西是布書。再加上小時候是在不缺乏書的情況下長大,在兒子不到一歲時,趁著買自己的書,就順便購入兒子未來要看的書和布書,後來證明這個舉動,是浪費錢。
因為是以自己的角度去想像小小孩會看的書,雖然有參考別人的書單而購買,但後來證實,每個小孩的個性不同,喜歡的點也不同,在那時期買的書,兒子喜歡看的書,只佔了四分之一,而且兒子對於布書的接收度不高,甚至硬板書,一開始也很排斥,反而最先接收的是非硬板書,到後來才慢慢接收硬板書。
在和兒子磨合的過程之中,後來採用的方式,是每月花一仟元到二仟元之間,以兒子當時的興趣,購買童書,再搭配少量的圖書館借閱。在兒子四歲以前,幾乎都以自己購買的書為主要共讀,尤其是操作書,更要自己購買,因為小孩的控制力道不好,除了怕弄壞圖書館的書之外,從圖書館借來的操作書,也常有殘缺。而這段時間,兒子喜歡重複看同樣的書,我覺得自行購買是比較恰當的。
書單的部份,以兒子的主要興趣為主,再參考網路上分享的同年齡興趣相似的小男孩書單,兒子會喜歡的機率較大,反而是專家或是書店推薦當時熱門的童書,兒子不太喜歡。印象比較深的是14隻老鼠,兒子的興趣缺缺,但卻反而在比較大一點時,才開始喜歡。
四歲之後,兒子開始不太短時間密集的重看一本書,這時就慢慢減少購書,開始以圖書館的書為主要借閱。再加上兒子有段時期,對熱門繪本興趣缺缺,反而對於知識性,或是有照片的自然圖鑑有興趣,這類的書在圖書館比較少人借,所以,每次去圖書館都不會有找不到書之慮,每月買書的情況減少,只有兒子會短時間重複借閱的書,才會購買,可以隨時看。
目前兒子的書櫃上,隨時保持著一百本的童書,若是超過,就要開始清出已經不看的舊書,隨著年齡更換適合自己目前的閱讀口味,也讓曾經的愛書,有其它的歸處,書也才不容易長黃斑。